查看原文
其他

【人物与科研】海南大学王博教授课题组:利用Pd催化剂高效催化加氢含有C≡N和C=O的化合物

CBG资讯 CBG资讯 2022-06-22
传递最新鲜的科研资讯点击上方蓝字 CBG资讯 加关注


导语

胺和醇是非常重要的化合物,它们也是药物、农用化学品、精细化学品、聚合物、染料和增塑剂合成的重要原料。腈和羰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,以它们作为底物来合成胺和醇一直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。在目前的研究中,主流的还原剂是氢气,且反应都是在有机溶剂、高温、高压下进行的。许多有机溶剂对环境有着很大的污染,而且反应设备必须耐高温高压,这导致反应过程有着潜在的危险。因此,寻找一种常温常压、溶剂是水的反应条件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。近日,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王博教授课题组开发了一种新的Pd纳米催化剂,在还原腈和羰基类化合物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高的催化活性。该纳米催化剂可实现在常温常压下以水为溶剂的催化加氢反应。相关成果发表于Green Chemistry(DOI: 10.1039/c8gc03285h)。


王博教授简介

  


王博,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博士后,浙江大学博士,中国化学会会员,教育部学位中心特聘通讯评议专家,多个国际SCI期刊审稿专家,担任《合成化学》编委。入选海南省“南海名家”计划项目,海南省科研领域“领军人才”。担任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“生物手性胺研究团队”带头人(负责人),主要研究绿色催化及手性不对称化学、高光学纯度生物手性胺的催化合成研究。已在Green Chem, Chem. Commun., ChemCatChem, Org. Chem. Front., Langmuir等期刊发表几十余篇论文,已获授权专利13项。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863项目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、瑞典政府专项科学研究基金、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研究项目以及校企合作项目等。


前沿科研成果


利用Pd催化剂高效地催化加氢

含有C≡N和C=O的化合物


胺和醇作为重要的基础材料,应用特别地广泛。因此,它们的合成一直都是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热点。但是,在目前现有的方法中,在还原腈和羰基类化合物时,都对氢气进行了加压。这使得操作过程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;并且,合成过程中需要用到昂贵的耐高压设备,这也增加了胺和醇的合成成本;此外,合成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有机试剂作为溶剂,这些溶剂一方面可能会污染环境,同时也增加了合成后处理的困难程度。本文探索出了一种绿色、清洁、可持续的合成方式,作者在水相中、1 atm H2的条件下利用腈以及羰基化合物配合Pd纳米催化剂高效地合成胺和醇。该文章为胺和醇的合成提供了一条新的合成思路,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。



图1 各种不同的配体

(来源:Green Chem.

 

首先,作者对Pd纳米催化剂的不同配体进行了筛选(图1)。对比分析了9种不同的配体后,作者发现以对硝基邻苯二胺作为配体的催化剂(Pd-L6)的催化性能显著地高于其他配体。在此基础上,作者利用苯甲腈作为底物,在水相中、1 atm H2的条件下对Pd纳米前体、催化剂负载量、pH值等参数进行了探索,筛选出了最优的反应条件:Pd纳米前体为K2PdCl4,催化剂负载量为4 mol%,pH值为1.0(图2)。



图2 反应条件的优化

(来源:Green Chem.

 

接下来,为了获得催化剂的结构信息,作者利用HRTEM(图3)、XRD(图4左)、XPS(图4右)、ICP-OES、EA等分析手段对制备出的催化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表征。结果表明,从形貌与分散度的角度比较,Pd-L6的性能最佳。从Pd-L1到Pd-L9平均纳米粒径分别为4.8 nm, 5.2 nm, 5.1 nm, 4.5 nm, 5.1 nm, 4.4 nm, 4.2 nm, 4.9 nm和4.1 nm。此外,在XRD图谱中的40.0°, 46.5°, 67.9°, 81.8°和86.3°位置出现了明显的峰,证明了催化剂中Pd的存在。在Pd-L6的XPS图谱中,334.68 eV的位置出现了明显的峰,正对应零价3d5/2的标准出峰位置。



图3 不同配体下的催化剂的HRTEM图

(来源:Green Chem.



图4 Pd-L6催化剂的XRD图谱和XPS图谱

(来源:Green Chem.


然后,作者继续探索了Pd-L6催化剂对合成胺类化合物的潜在应用(图5)。实验证明,催化剂在水相以及1 atm大气压的条件下对于苯腈类化合物有非常好的催化效果。绝大多数反应的收率以及转化率均可以达到99%,证明了这种合成方法对于合成胺类化合物有极好的应用价值。尤其是这种催化剂对于不同的取代基有极好的耐受度。无论是Br、Cl、F等吸电子基团,还是邻甲基、甲氧基等具有空间位阻效应的基团,Pd-L6都展现出了很好的催化效果。此外,作者还探索了脂肪腈类物质的催化,实验证明该催化剂对于脂肪腈也有不错的催化效果。而且对于含有Br和Cl基团的化合物,实验检测到了脱卤产物,但是含F化合物并没有检测到脱卤产物。



图5 腈类化合物的加氢还原

(来源:Green Chem.



图6 醛类化合物的加氢还原

(来源:Green Chem.



图7 酮类化合物的加氢还原

(来源:Green Chem.

 

此外,作者还进一步探索了该催化剂对于羰基类化合物的催化效果(图6和7)。结果表明,和腈的催化实验类似,对于绝大多数羰基化合物,即使包含强吸电子基团或者强空间位阻的基团,都能取得接近99%的转化率以及收率,并且在整个合成过程中没有任何可检测到的副产物产生。与腈的结果类似,含有Br和Cl基团的羰基化合物出现了脱卤的现象,但是含F化合物并没有检测到脱卤产物。



图8 可能的反应机理

(来源:Green Chem.

 

针对以上实验现象,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反应机理(图8)。首先,分子氢被Pd-L6催化剂吸收并转移到对硝基邻苯二胺中的氨基上,其进一步质子化氨基中的氮原子以形成中间体2。之后,催化剂与腈基团络合并且激发碳氮三键,形成了中间体3。氢原子进一步从Pd金属纳米粒子上转移到腈基团中,形成了中间产物亚胺类化合物。然后,亚胺类化合物重复以上的过程,与催化剂络合并且进行氢转移过程,最终生成了胺类化合物。


结语:海南大学王博教授课题组研发了一种新型的Pd纳米催化剂。它避免了有机试剂和高温高压设备的使用,在温和的条件下,使腈和羰基类化合物在1 atm的氢气下还原成相应的目标产物。这种高效的合成方法在工业生产中有着非常大的应用潜力。


关于人物与科研

在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,中国迎来了“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”。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。在化学领域,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,国际合作加强,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,国内涌现出众多非常优秀的课题组。为此,CBG资讯采取1+X报道机制,CBG资讯、ChemBeanGo APP、ChemBeanGo官方微博、CBG微信订阅号等平台合力推出“人物与科研”栏目,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,关注他们的研究,倾听他们的故事,记录他们的风采,发掘他们的科研精神。

* 欢迎联系:editor@chembeango.com


往期精彩推荐 


华南师范大学高进伟教授课题组:具有三维仿生分形结构的电解水催化剂

贵州大学杨松教授课题组:生物质基离子液体催化CO2与胺的甲基化及甲酰化反应

中科院兰州化物所苏州研究院王永研究员团队:在直接合成H2O2催化机理方面取得新进展


·END·


点击放大图片识别二维码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